2007年是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中间点,是联合国新任秘书长潘基文上任的第一年,也是世界各国人民要求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的呼声超过了联合国历史上任何时候的一年。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旧是联合国自身发展的两大支柱,但是2007年,这两大支柱更富挑战,更具时代特征。维和行动成为联合国发展最快的领域,目前,有18个维和行动,13个外地特派团,实地人员超过10万人,创历史最高记录。联合国坚信能够而且必须把希望带给那些最需要希望的人。以千年发展目标为发展的共同框架,进一步依靠科技、依靠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发展,发挥民间社会的作用;以研究成果为依据,指明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不遗余力引导国际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成为联合国2007年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一、气候变化任重道远 2007年联合国将气候变化列为关键优先事项,减轻和适应气候变化、努力实现环境可持续的千年发展目标的势头强大,前所未有。自2007年1月1日起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一职以来,潘基文就将气候变化作为其最优先考虑的问题,着手敦促所有国家在2009年能达成一个全面的新协议,以便让各国政府有足够时间批准这个新协议,使其能在2013年生效。 5月1日,秘书长任命挪威前总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前主席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大韩民国前外交部长、前联合国大会第五十六届会议主席韩升洙先生,智利前总统里卡多·拉戈斯·埃斯科瓦尔先生等三位为气候变化问题特使,以协助其同各国政府进行协商,征求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意见,其中包括在气候变化问题谈判中起重要角色的国家的代表,以及其他重要的利益攸关方进行协商,以促进联合国内部多边气候变化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2007年7月31日—8月2日,联合国举行了主题为“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挑战”的联大非正式辩论。 9月24日,联大第六十二届会议一般性辩论开始的前一天,联合国在纽约总部举办了题为“未来在我们手中:发挥领导作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非正式高级别会议,为将于今年12月举行的巴厘会议调动政治意愿,力求推动逐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构架内达成全球协议。秘书长在会上强调,气候变化带来的空前挑战要求人们采取空前的行动,这需要各国领导人展现空前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意愿。 10月12日,联合国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共同荣获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他们为改善全球环境与气候状况所作的不懈努力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1988年由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建立。该委员会由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学者组成,任务是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各种问题展开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评估,为保护环境和国际社会在气候方面的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认为,该机构自成立以来,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的生活方式直接导致全球变暖这一事实。 11月27日,联合国发布《2007/2008人类发展报告》。报告把气候变化定性为“21世纪初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报告强调,倘若不能成功地应对挑战,国际社会减少贫困的努力将付诸东流。最贫穷国家和最易受害群体不仅首当其冲,而且受损最重,尽管这两者对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责任最小。 避免气候变化产生最严峻后果的大门仍旧敞开着,但是这扇大门终究要无情地关闭,世界要改变航向只剩下不到10年的时间。 12月3—14日,联合国将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主办公约缔约方会议——第十三届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第三届会议,就《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结束后应采取何种举措展开谈判,以缔结新的全球协定,包括:调整适应、减缓、采伐森林、清洁技术和资源调集,创建2012年后减排温室气体的新机制。会议还将根据全球对气候变化做出反应的几个要点,确定将要采取的行动,这几个要点是:缓解、适应、技术和筹资。在加强全球应对当今最迫切的全球挑战的道路上,巴厘会议将是关键的一步。 二、科技促进发展浪潮高涨 在千年发展目标中间点的2007年,科技促进发展浪潮一浪更比一浪高。 5月21—25日,联合国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委员会在日内瓦举行了第十届会议,审议了作为其实质性主题的“促进建立以人为中心、注重发展、包容性强的信息社会”,还重点审查了在区域和国际各级执行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成果方面取得的进展。委员会确认了成就、差距和挑战以及为了促进执行这些成果,今后必须采取的行动。 9月24—26日,联合国全球信息通信技术与发展联盟和国际电信联盟,在日内瓦召开了全球青年与通信技术促发展论坛。论坛突出“青年与通信技术是变革动力”的主题,600余名青年与会者重点探讨了怎样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解决卫生、教育、能力建设和经济等重大问题。论坛表达了“齐心协力利用技术实现积极变革”的决心。 11月12—15日,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了第二届互联网治理论坛。互联网是人类文明在20世纪的杰出成果,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但目前全球65亿人口中只有10亿人使用互联网。 12月,第六十二届联大将通过《科学技术促进发展决议》。决议草案指出:科学和技术在促进发展方面,在帮助各国努力消除贫穷、实现粮食安全、防治疾病、改善教育、保护环境、加快经济多样化和改革的步伐、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方面,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传统知识在促进技术发展方面和在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方面同样能够发挥作用;着重指出: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进程对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平衡的和包容性强的信息社会所作贡献的重要性,从而使人人都能获得更多数字机会,有助于消除数字鸿沟。在草案中,联大还重申六点承诺:一是加强和改善现有机制,支持促进研究和开发的举措,包括通过公私部门之间自愿建立伙伴关系,满足发展中国家在卫生、农业、保护、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能源、林业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方面的特殊需要;二是酌情促进和协助发展中国家获得和开发技术,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和推广技术,包括无害环境的技术和相应的专门知识;三是协助发展中国家努力促进和制定国家人力资源和科技战略,这是建设国家能力促进发展的首要动力;四是做出更大努力,促进和支持开发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力和地热能;五是在国家和国际两级执行政策,吸引本国和外国的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进行投资,以增强知识、按照互相商定的条件转让技术和提高生产力;六是支持发展中国家分别和共同为利用农业新技术而做出的努力,以便通过环境可持续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 12月第六十二届联大还将通过决议,宣布2009年为国际天文年。 三、发挥民间社会的作用 2007年,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人道主义、人权和环境的挑战,联合国与民间社会和私营部门的合作继续发展。新任秘书长上任的第一个月就指出:“没有民间社会的支持,联合国的任何发展努力,无论是倡导一种广泛的追求,还是支持什么具体目标,都不可能真正获得进展。”2007年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参与了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新创设的年度部长级审查会议,以及7月举行的发展合作论坛圆桌会议,并在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上介绍了它们在消灭贫穷和饥饿方面的举措和经验。6月底在维也纳主办的第七次“政府创新”全球论坛上,联合国强烈呼吁会员国支持民间社会作为正式伙伴参与治理。 9月5—7日,联合国新闻部与新闻部/非政府组织执委会合作,召开了题为“气候变化:为什么和我们每一个人有关”的第60届年会。 四、应对措施 (一)谨慎应对日益升温的气候变化问题 纵观全球科技发展,气候变化问题恐有压到一切之势。随着新一轮《气候变化公约》谈判的启动,气候变化问题将愈演愈烈,已由自然科学问题上升为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环保、外交甚至战争等综合性问题。如何很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气候变化的挑战不仅来自于问题的本身,我们需要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还来自于西方国家利用气候变化问题对我国进行施压,遏制我国发展。即将举行的2012年《气候变化公约》的谈判将是我国继入世谈判以后的又一次棘手的谈判。在新一轮谈判中,我国有可能被要求在2012年之后削减排放,这将对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努力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必须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二)积极参与,营造对我国有利的国际环境 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坚持“在现阶段不合适向发展中国家提出强制减排要求”的立场。但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大力宣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相关政策和立法措施,宣传我国自70年代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植树造林和降低单位GDP能耗等为缓解气候变化所做的不懈努力,树立我国在控制全球变暖方面同样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加大研究国际谈判对策力度,总结出令人信服的说辞。从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历史总量、人均排放量、人均能耗、“基本生存”、“发展排放”以及作为制造业大国所承受的“转移排放”压力等众多有利方面加以研究。重申气候变化的根源: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革命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给全球气候带来了严重影响,致使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虽然很小,却是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 (三)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广泛宣传,树立起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健全节能减排机制 美国企业界近来掀起环保热潮可供借鉴,美国各行各业不但要求自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且还要求上游的供应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目前难以衡量供应商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下,它们首先要求供应商准备好回答许多相关问题。全美最有名的两棵圣诞树,白宫南方椭圆广场的国家圣诞树和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圣诞树,今年首次采用LED节能灯泡。就连今年圣诞前的礼品包装也提倡使用环保产品或去年节省下来的包装材料。 (四)深入调研,层层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指标 去年我国没有能够完成年初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部分地方政府一时还难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或许是指标过高,或许是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五)狠抓城市节能减排 2007年5月14日,为期4天的第二届全球大城市气候峰会在纽约开幕,约250名来自全球46个大城市的代表与会。据峰会组织者公布的数据,全球大城市消耗的能源占全球的75%,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的80%。作为东道主,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向来宾介绍了纽约市的“绿色纽约”计划。此前,布隆伯格提出了涉及10个领域的127项环保提案,其中包括对节能项目进行支持、提高建筑物的环保标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以期达到2030年全市减排30%温室气体的目标。提案中争议较大的是对进入曼哈顿繁华地段车辆征收交通拥培费的提案。如这一提案获纽约州议会通过,纽约市将成为继伦敦、新加坡、斯德哥尔摩之后采取此项措施的第四个大城市。我国大城市温室气体废气排放量同样远远高于农村,而且节能减排计划实施滞后,北京是2006年我国唯一完成节能减排计划的城市。做好城市节能减排应双管齐下,既要重视产业节能减排,又要不放松生活节能减排。生活节能减排在某种意义上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保护环境、适应变化意识更为重要。除了加强宣传、健全法规外,还要通过经济手段。便捷措施,让居民认识到节能减排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体察到节能减排带来的经济和健康方面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六)制订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11月厂日表示,即使各国每年花费数10亿美元努力减少排放,效果仍然有限,气候变化已不可逆转,各国要努力适应,学习与气候变化共存。因此,我们要在全力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机制的同时,迅速研究和制定各部门、各行业的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特别是农业部门,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水灾、旱灾、虫灾等会进一步加剧,粮食生产面临减产的威胁。因此,各地农业部门更应提前组织专家“会诊”,及时调整布局,制订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当地农业发展战略,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
作者: 原文转自仪器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