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科光电作为总理基金“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单位之一,累计参与了2个课题、3项科研任务,包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成分观测、车载激光雷达输送通道剖面立体观测、区域污染输送量化综合分析。
利用多台激光雷达和走航车,助力该项目建成我国规模最大、覆盖区域最广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
针对京津冀区域污染传输特征,在2+26 通道城市开展走航监测与扫描溯源联用,支撑污染溯源和管控决策,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重污染期间开展跨区域污染传输走航观测,获得区域或城市输送通道及界面大气颗粒物的立体分布特征及精细化演变过程,定量获取输送界面主要污染物输送通量信息,揭示重污染过程中外围输送贡献问题;
共发起走航监测400多次,走航路线覆盖京津冀、汾渭平原等区域,为研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来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以下为第一财经报道内容:
总理基金项目“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已取得重大成果。经过2000多名科学家和科研人员持续三年的不懈努力,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以PM2.5为特征的大气重污染成因。
生态环境部15日上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专家团队开展“一市一策”驻点研究,“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同时定量解析了污染排放、气象条件、化学转化对大气重污染的影响,并形成了科学共识。
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全国人大陕西代表团讨论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所所长周卫健向总理建议,集中多学科科学家攻克“中国北方雾霾的成因及应对”。
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加入一项新任务:设立专项资金,组织相关学科优秀科学家,集中攻关雾霾形成机理与治理。全国相关领域的2000多名专家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个城市、汾渭平原11个城市驻点,“一市一策”定点帮扶,另有58个专家团队在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驻点研究和技术指导。
贺克斌介绍,总理基金项目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他说,总理基金项目基于基础数据分析,建立了健康和效益的评估模型,采用了流行病学和试验组学的技术,定量评估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健康影响,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对人群健康效益的影响。调查分析表明,公众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满意度是逐渐增加的。
就第一财经记者提出的总理基金项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问题,贺克斌介绍,攻关项目一开始就提出了成本最优的多污染物减排目标,以及行业和空间的分配方案。特别是基于环保绩效提出差异化管控技术的要求,在减轻重污染天气的同时,推动了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联合攻关,还避免了重复性的观测和大型仪器重复性购置等问题。
2019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稳中有进。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介绍,今年全国空气质量开局良好。1-4月,337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4.8%,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2.6%,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PM10浓度为6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7%。
刘炳江表示,从监测数据看,复工复产没有造成大气污染物排放普遍增加的情况。但部分地区仍面临着PM2.5浓度较高、臭氧污染问题凸显、结构调整难度较大等挑战。
刘炳江介绍,生态环境部已启动“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的编制。今年将在三大重点区域的基础上,加强对东北地区、蒙宁陕晋交界地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等区域的关注,将夏季作为臭氧重点管控时段,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有效降低夏季臭氧污染影响。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平原地区农村完成煤改清洁能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和大宗货物运输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等三大工程,既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也向记者透露,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臭氧污染防治压力大、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进展滞后城市,生态环境部近期将组织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以及油品储运销等行业都将涉及。
来源:第一财经 记者:章轲